中心已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近年来,中心接待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行专家1000余人次。
自1986年以来,受水利部及陕西省、甘肃省、山西省、内蒙古等省(区)和有关基层水利管理部门的委托,已连续为我国北方地区各省区水利技术干部举办了20余期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管理、灌溉实验等培训班;组织编写了《作物需水量的分析计算方法》、《渠道量水技术》、《灌区用水管理》等10余种约200万字的培训教材。普及了科学知识,对全国、特别是地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工程的建设、管理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2003年举办了一个在国内外非常有影响的“节水农业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除来自国内全部农林院校的师生外,还有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2007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又举办了一期“中奥‘水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通过参观本实验教学中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辐射、借鉴的作用与效果。
实验中心建设以来,实验教学中心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并形成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建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拓展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四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做到本科阶段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各类实验实习环节相互衔接,内容上相互融合。
(3)实验教学内容大幅度更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到62%以上;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工程训练、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34学分,占总学分的19.6%;结合实验仪器更新,自主研究仪器,实验项目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研究内容在纵横方向扩展。
(4)实验教学条件、手段得到改善。直接投入建设及运行经费812万元,另外,新增实验教学场地面积3200 M2;新增仪器设备483台套。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已有84门课程建立了网络教学资源;实验中心专门立项资助11门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实验教学视频录制,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视频。
(5)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显著。本中心在建设期承担了校级教改项目16项,其中实验教学与管理方面的10项;获教学成果奖校级二等奖2项;发表教改论文20篇,其中实验技术人员12篇;《工程测量》获批陕西省精品课程。
(6)实验教学队伍学历结构得到提高。在建设期,获批陕西省教师名师1人,引进高学历人员16人,新增实验教学人员2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了实验人员的业务素质。
(7)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平台,成绩显著。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水利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1040人次,指导学生获得的成果192项,其中公开发表论文56篇,获得全国“挑战杯”科技类竞赛等省部级及以上相关奖项96项,校级奖项34项,学生独立和参与老师项目共同申请获批7项。支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41项,其中国家级32项,校级109项,总经费83.33万元,参与学生618人;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核心期刊35篇;本科毕业生首次就业率98%以上,攻读研究生27.2%,在考研升学中,多人考取或推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8)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在建设期实验中心接待了水利部灌排中心等研究机构考察交流;接待了国际合作机构的专家学者67人次;
通过接受全国、特别是西北各省区的兄弟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进修教师,或通过举办各类短训班等形式,非常有效地将本实验教学中心实际办学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相关农林院校进行了推广与辐射。
接受了武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延安大学等兄弟院校来实验室调研50多人次。
承办了水利学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两届杨凌国际农业论坛、中美水资源论坛、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陕西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培训等会议,参会人员进行了实验室考察。承担陕西省水利厅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培训40余人、水利普查员培训班440人次,为非洲培训农业节水技术人员200余人。
接收了新疆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40余名学生来中心访学,每年接收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本科生教学实习65余人。出版的教材和自主研制的仪器在16所院校得到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