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上红星闪烁,杨家岭中英魂犹在。延安——中国革命圣地,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这里谱写。踏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本科生党支部于12月18日至19日前往延安进行为期两天的参观学习。本次活动由党支部书记赵晨雪组织,共4名党支部学生党员参加。队员们先后前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文艺纪念馆等地,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感悟分享等形式切身体悟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性修养。
18日上午,队员们乘火车一路北上从杨凌奔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队员们便马不停蹄地来到枣园革命旧址。在枣园革命旧址,队员们参观了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机要局旧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枣园旧居等历史遗迹。旧址中扬起的阵阵黄土让队员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简陋的土房、陈旧的家具,无不诉说着当年的艰苦岁月。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革命先辈们依然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沧桑变迁,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力量让队员们由衷敬佩,也激励着队员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赓续红色血脉,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18日下午,队员们先后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映入眼帘的便是镌刻着中共一大至六大历史的石碑,队员们一一驻足注目,矗立的石碑仿佛诉说着那艘小小红船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的远方。小路的尽头是中共七大旧址,走进七大旧址的中央大礼堂,简陋的条桌和木椅以及那面依旧鲜艳的党旗一如往昔地陈设着,令人仿佛回到1945年4月23日,回到了那个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场。走出大礼堂,继续向内前行,队员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辈们在杨家岭的旧居等遗址。其中杨家岭的山坡下,有一片“毛泽东种过的菜地”,这一亩见方的菜地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从垦一亩荒开始,在艰苦岁月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朴素情怀。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图片,讲述着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队员们在现场认真参观,学习体悟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为本质的延安精神。通过学习,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党和人民群众并肩奋斗,依靠坚定的信仰和革命理想,最终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预备党员仲建峰在参观后感慨道:“历史使我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它不仅是革命时期的精神力量,今天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态度与责任,尤其是在国家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怀抱理想,脚踏实地,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19日上午,队员们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一部抗战史,半部延安赋。站在庄严肃穆的抗大旧址门前,队员们仿佛看到了1937年期间,红大移驻延安改称抗大之时,大批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投身抗大学习的场景。同样怀着一腔热血,队员们步入了抗大纪念馆内,在这里,队员们体会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学习,救亡图存的决心。抗大总校在近十年的办学中,条件艰苦,数易校址,却培养造就了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其在办学过程中孕育而出的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更是在当今仍然激励者无数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广电事业的摇篮,新中国文艺重要的出发地。19日下午,队员们相继参观了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文艺纪念馆。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队员们参观了有关延安革命时期的报刊、电影、广电等文物资料,深刻体会到党的新闻机构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队员们参观了延安革命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创作的一大批具有中国革命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深切体会到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奉献出青春热血和艺术才华的决心。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过去,延安,这片被染红的黄土地歌颂出伟大的延安精神,这里是无数革命先辈最魂牵梦绕的地方;而今,这座革命圣地依旧熠熠生辉,这片红色土地依旧赓续着红色血脉。此次,土木本科生党支部奔赴延安重走革命之路的延安红色参访活动让队员们收获颇丰。队员们瞻仰了革命伟人在延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深植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朴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参访了数个革命纪念馆,深入学习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为本质的延安精神,深切感悟了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和党领导各项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力量。